〈古蹟是什麼?〉「文化資產」聽起來比較文青嗎?

在重磅回歸的這篇(?),我想首先談談古蹟和文化資產的微妙差異。

對大家來說,古蹟應該比較耳熟能詳,也非常淺顯易懂:有歷史感的建築物。從小到大我們使用的社會課本,幾乎都會用古蹟來傳達一個地方,一段歷史,或一種價值。說到紐約,就一定放自由女神像;說到秦朝,就一定放兵馬俑;說到民主,就一定放雅典衛城。

這樣來看,「古蹟是什麼」就非常明顯了──表現我們看不見的概念或價值(通常略稱為「文化」)。這也是為什麼,國際上漸漸採用「文化資產」統稱這些表現文化的東西,並且從建築物往外拓展,直到所有事物都可以是文化資產。而使用「資產」一詞,更代表這些是我們想積極守護的東西,想傳承給下一代的東西。

之後,我想在這邊介紹的內容,就是將看得見的「文化資產」和看不見的「概念」連結起來,讓大家從事物的外觀開始探索,理解社會生活的變遷,發掘多元價值的珍貴。

所以說,認識古蹟當然是理解文化資產很好的方法,不過文化資產保存,絕對不只是把房子修好而已,而是從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認識我們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希望之後能持續帶給大家這樣的視野。

那,什麼是能代表台灣的古蹟呢?下一篇就會帶大家進一步思考,怎樣的古蹟會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。

〈古蹟是什麼?〉社會課本封面上的那座紅毛城

〈古蹟是什麼?〉莎士比亞名劇裡的那座克倫堡

延伸閱讀

文化部文化資產局–國家文化資產網 (boch.gov.tw) | 想認識台灣的古蹟和文化資產,靠這個資料庫就對了。

〈古蹟是什麼?〉「文化資產」聽起來比較文青嗎? 有 “ 2 則留言 ”

  1. 引用通告: 〈古蹟是什麼?〉社會課本封面上的那座紅毛城 | 尋找文化的人們

  2. 引用通告: 〈古蹟是什麼?〉莎士比亞名劇裡的那座克倫堡 | 尋找文化的人們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