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古蹟是什麼?〉社會課本封面上的那座紅毛城

我一直記得國小某個學期的社會課本,封面就是那棟插著國旗的紅毛城;要讓一個小學生進到台灣多舛的歷史軸,從紅毛城開始談起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。

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是在戒嚴時期的1982年立法;隔年,「內政部」公告了全台第一批「第一級古蹟」,一共14處,包含:

基隆二沙灣砲台
新北淡水紅毛城
新竹金廣福公館
彰化彰化孔廟、鹿港龍山寺
嘉義王得祿墓
台南五妃廟、億載金城、台南孔廟、祀典武廟、赤崁樓、安平古堡
澎湖澎湖天后宮、西嶼西台

當時的政府是基於什麼標準,選出這些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的古蹟呢?首先,得先認識當時的政府是如何定位這個國家。1982年,政府正開始以「三民主義」取代「反共復國」──武力反攻是無望了,但大家仍然要「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」,隨時準備「統一中國」。

也因此,這份古蹟清單,基本上就是「身為中國人」所該認識的台灣島上的歷史遺跡。日治時期的建築當然沒有列出必要;能看出漢人在台落地生根的地方,才會雀屏中選。

我們現在聽到「紅毛城」,都會很直覺地反應「紅毛」就是指荷蘭人,並自動連結那座紅色牆面的堡壘,好像那座城在荷蘭人離開以後,就再也沒有變化過。然而,荷蘭人使用那座堡壘的期間,大概只佔了台灣400年歷史時期中的20年;我們現在看到的樣貌,大部分其實是英國領事館超過一百年的租用期間改建而成的,荷蘭統治時期的遺跡幾乎早已被覆蓋過去。

雖說如此,想到紅毛城,我們還是能夠一路追憶西班牙和荷蘭的殖民統治,因為我們如果想認識並記住一段時期,就得仰賴這些佐證。而紅毛城源於大航海時代的背景,正說明了台灣歷史的開端,和中國大陸有多不同。

看過台灣的案例之後,下一篇會帶大家到丹麥,認識另一座能代表國家的堡壘,並說明古蹟保存開始遇到怎樣的侷限,因而發展出更多樣的保存型態,成為更有系統的「文化資產」領域。

〈古蹟是什麼?〉「文化資產」聽起來比較文青嗎?

〈古蹟是什麼?〉莎士比亞名劇裡的那座克倫堡

延伸閱讀

淡水維基館 (tku.edu.tw) | 以淡水為核心的線上共筆平台,是一個認識淡水(當然包括紅毛城)不錯的網站。

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(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) | Facebook | 時時刻刻都在po跟文化資產有關的老照片,而且不限於古蹟。

〈古蹟是什麼?〉社會課本封面上的那座紅毛城 有 “ 2 則留言 ”

  1. 引用通告: 〈古蹟是什麼?〉「文化資產」聽起來比較文青嗎? | 尋找文化的人們

  2. 引用通告: 〈古蹟是什麼?〉莎士比亞名劇裡的那座克倫堡 | 尋找文化的人們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