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應許之地〉森林不純粹只是森林

台灣是一個多山的島嶼,對山林的開發是經濟活動的一大指標。雖然台灣近來採取停止經濟性砍伐的森林政策,但在日治時期,林業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產業,造就了很多特殊地景,不僅改變了森林的樣貌,也帶動了很多聚落的發展;就連經營森林的方式,其實也一路延續到今天。

從雪山山脈、中央山脈到玉山山脈,台灣最早開始發展林業、帶給我們最多產業遺產的地方,當屬嘉義的阿里山。為了「把阿里山的木頭運下山」所建造出的設施,雖然已經不再「有用」,卻反而成為我們極力保存的文化資產。這些設施之中,目前最完整的是鐵路;不過以產業遺產的觀點來看,對鐵路的保存當然不應該只著眼於這條鐵路,而是應當擴展到山上的集材柱、高山索道,以及山下的製材所、轉運站。如此,我們才能完整看見木頭被運送的過程,也就更有辦法去想像當時林業發展的景況。

禁伐之後的阿里山,從林業基地轉型為觀光聖地,森林中的地景也變得更豐富。在開發階段的日治時期,留下貴賓館、樹靈塔等紀念設施;戰後,則有為了讓旅客方便觀賞日出而建的祝山線鐵路,居民們也在聚落區造了金碧輝煌的受鎮宮。至於所謂森林的「自然生態」,其實除了少數幾棵特地留下的巨木外,大多是砍伐之後重新種植的柳杉;這些計畫性的人造林景觀,其實也是產業遺產的一大核心。

當產業活動牽涉到整個地景的改造時,所形成的「產業景觀」,也是產業遺產的一個類別,而阿里山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。糖廠必須搭配甘蔗田來看,煤礦場必須搭配礦坑,然後再衍生到周遭聚落和交通動線;如果還能讓設施和機具維持運轉,就稱得上是最完整地保存了。

〈應許之地〉從奶與蜜到半導體

〈應許之地〉不是只有海邊才產鹽

延伸閱讀

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官網 | 林務局最近開始嘗試有系統地整合阿里山區域的林業產業遺產,可以到這看看相關資訊。

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旅遊資訊網 | 就阿里山地區的觀光資訊而言,觀光局的網站實用多了。

阿里山森林鐵路與台灣林業鐵路傳奇 | 要認識阿里山鐵路及相關歷史,就從這本蘇昭旭老師的書開始讀起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