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大興土木〉要有水,就有了水

搭車往南部去,過了濁水溪以後就是綿延不絕的稻田,構成台灣中南部的主要地景。1930年啟用的嘉南大圳,北至雲林,南到台南,引用曾文溪的溪水,透過烏山頭水庫調節水源,把嘉南平原灌溉成阡陌縱橫的田園,堪稱日治時期台灣最重大的土木工程之一。

這個規模龐大、影響深遠的工程,由八田與一主導規劃;他的土木技師職涯,幾乎都是在台灣發展。他經過縝密的田野調查,並參考國外技術,決定採用離槽水庫,避免大量泥沙淤積;主壩採「半水力填築式」工法,以土石、混凝土堆出止水牆後,用水力依顆粒大小淘選出內外層,內層為細緻的不透水層,外層則留下層層堆積的砂石。這樣的工法,在世界上並不多見。

作為一個完整的水利設施,水壩和水庫只是第一步,整個水路的輸送系統也不能偏廢。不論是從曾文溪引水到烏山頭的地下引水隧道,還是密布嘉南平原,合計長達一萬多公里的水道,都屬於全亞洲屬一屬二的建設;經歷近百年歷史後,整個系統仍在農田水利會的運作下,灌溉出一片片良田。

當然,土木工程規模之大,從建造到利用都牽涉著政治問題。整個工程的建設動機,固然是殖民母國為了從殖民地獲取資源,後續也導致了水源分配、米糖相剋等問題;到底有沒有讓台灣農民真的過得比較好,也有一些經濟史上的討論。這些影響或遺緒,長遠來看也會成為文化資產的一部分,這是土木工程的魅力之一。

〈大興土木〉默默無名的一磚一石

〈大興土木〉千年運河也能找到新生命

延伸閱讀

圳流百年 | 由《故事》團隊編撰,介紹嘉南大圳的專書。

財團法人紀念八田與一文化藝術基金會 | 網站有一些關於八田與一、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的簡介。

嘉南大圳與台灣農民 | 嘉南大圳對農民影響的經濟史討論專文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