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大興土木〉千年運河也能找到新生命

漢朝之後,中國再次成為一個「大一統」帝國,已經是隋朝的事了。隋朝雖然國祚短暫,卻以舉國之力興建出「大運河」,使中國可以更順暢的南來北往,將南部的物資運往北部,形成政治和經濟的南北分工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元朝因定都大都(即北京),運用既有河道,部分截彎取直、部分新闢,整建「京杭大運河」,更是沿用至今,成為當代南水北送的水利設施基礎。

大運河的千年歷史,當然不可能一直維持完好;實際上,每個朝代都必須為了維持其貫通,進行疏濬、改建工程。這樣的工程,早已超越技術的突破,而是展現國家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實力的變遷。雖然今日看見的運河及周遭設施,大多已不是隋朝、元朝或明清時代的遺跡,但仍有幾處倉庫、水閘的考古遺址可供見證。

運河沿線的城鎮,自然也都發展成各地區的商業中心;尤其是從鎮江到杭州的「江南運河」沿線,更演變出物產豐饒、商貿發達的水鄉文化,沿途的街區、拱橋、水閘,都是呈現河道與城市的密不可分的風景,和河道本身一起被納入文化資產的保存範圍。

舉例來說,北京的什剎海,在元朝時曾為大運河在元大都的終點,緊鄰皇城,是當時商人聚集之地;只是後來河道淤積,進入現代之後被加蓋作為排水溝,大運河不再能通到城內,卻也成為北京市中心最閒適的區域。無錫的清名橋街區,則被認為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,橫跨各朝代的商業街區典範,現在被打造成古城區,讓遊客能漫步其中,感受大運河的歷史魅力。

〈大興土木〉默默無名的一磚一石

〈大興土木〉要有水,就有了水

延伸閱讀

京杭大運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目的(節錄) | 滿有意思的剖析大運河歷史脈絡的專文節錄,有興趣的話可以進一步去買書來看。

200秒看懂京杭大運河的殘酷真相 | 中國歷史YouTuber製作的介紹大運河歷史的影片。

大運河:漫步什剎海 追尋大運河總設計師郭守敬的足迹 | 央視國際製作的節目,介紹什剎海和大運河的關聯。

〈大興土木〉要有水,就有了水

搭車往南部去,過了濁水溪以後就是綿延不絕的稻田,構成台灣中南部的主要地景。1930年啟用的嘉南大圳,北至雲林,南到台南,引用曾文溪的溪水,透過烏山頭水庫調節水源,把嘉南平原灌溉成阡陌縱橫的田園,堪稱日治時期台灣最重大的土木工程之一。

這個規模龐大、影響深遠的工程,由八田與一主導規劃;他的土木技師職涯,幾乎都是在台灣發展。他經過縝密的田野調查,並參考國外技術,決定採用離槽水庫,避免大量泥沙淤積;主壩採「半水力填築式」工法,以土石、混凝土堆出止水牆後,用水力依顆粒大小淘選出內外層,內層為細緻的不透水層,外層則留下層層堆積的砂石。這樣的工法,在世界上並不多見。

作為一個完整的水利設施,水壩和水庫只是第一步,整個水路的輸送系統也不能偏廢。不論是從曾文溪引水到烏山頭的地下引水隧道,還是密布嘉南平原,合計長達一萬多公里的水道,都屬於全亞洲屬一屬二的建設;經歷近百年歷史後,整個系統仍在農田水利會的運作下,灌溉出一片片良田。

當然,土木工程規模之大,從建造到利用都牽涉著政治問題。整個工程的建設動機,固然是殖民母國為了從殖民地獲取資源,後續也導致了水源分配、米糖相剋等問題;到底有沒有讓台灣農民真的過得比較好,也有一些經濟史上的討論。這些影響或遺緒,長遠來看也會成為文化資產的一部分,這是土木工程的魅力之一。

〈大興土木〉默默無名的一磚一石

〈大興土木〉千年運河也能找到新生命

延伸閱讀

圳流百年 | 由《故事》團隊編撰,介紹嘉南大圳的專書。

財團法人紀念八田與一文化藝術基金會 | 網站有一些關於八田與一、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的簡介。

嘉南大圳與台灣農民 | 嘉南大圳對農民影響的經濟史討論專文。

〈大興土木〉默默無名的一磚一石

人類生活需要各式各樣的資源,除了取用資源的設施外,也需要將這些資源送到需要的地方;除此之外,我們也總是想要到更遠的地方,或許是為了生活,也可能是為了滿足好奇心。這些運輸設施所需的建設,時常伴隨著跨世代的土木工程技術與社會動員能量,成為一個時期的代表。

舉例來說,羅馬帝國的強盛,很大部分就得歸功於對水利資源的掌握;他們靠著精密的工程技術建造水道橋,並計算出輸水路徑,使龐大的人口能取得水源,這對乾燥的地中海地區尤其重要。其中,以三層結構越過地面河流的法國嘉德水道橋,以及橫跨整座城市的西班牙塞哥維亞水道橋,都仍保存完好,並被登錄為世界遺產。

運河也是一項很具代表性的土木工程,需要透過水門、船閘、橋梁、隧道的組合,建成整個系統。這些運河將不同流域之間連結起來,成為各地的交通大動脈。中國的京杭大運河,就把中國從北到南串聯起來,所到之處皆為重要城鎮;法國的米迪運河則是讓船隻可以從地中海航行到大西洋,沿途地區的聯外交通更為方便。

工業革命後,鐵路建設更加縮短了時空距離,而這些翻山越嶺的鐵路,不僅深具保存價值,直到今天都仍在運行中,更顯珍貴。這些鐵路包括奧地利的塞默林鐵路,以及2021年剛登錄為世界遺產的伊朗縱貫鐵路;目前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中,也有阿里山林業鐵路和舊山線鐵路兩處榜上有名。

這些土木工程的特點在於規模浩大,影響地域生活深遠,外觀或許不顯眼,系統的每個部分卻都互相依存,如此才能延續既有功能及價值。也因此,對土木工程的保存通常是帶狀或面狀的,這樣才能看見一項工程的全貌。

〈大興土木〉要有水,就有了水

〈大興土木〉千年運河也能找到新生命

延伸閱讀

2001臺灣十大土木史蹟甄選活動回顧 | 臺灣的土木工程界曾經選出十大土木史蹟,這篇有各地的簡介。

日本土木學會選獎土木遺產 | 日本則是每年度定期公告土木遺產名單,臺灣的烏山頭水庫和臺南水道也入列。

世界遺鐵路 | 蘇昭旭老師於林務局《臺灣林業》發表之專文,比較各國世界遺產鐵路和阿里山林業鐵路。

〈應許之地〉不是只有海邊才產鹽

對海島或臨海地區來說,產鹽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,只要引海水進行曬鹽,就能取得源源不絕的鹽,相對來說不是太稀有的自然資源。但對內陸國家而言,鹽就像黃金一樣,是只有在「鹽礦」才會出產的礦產;掌握鹽礦的人,就能掌握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,畢竟鹽真的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東西。

波蘭南部的維利奇卡鹽礦,就是世界遺產名錄中相當知名的一座鹽礦。這座鹽礦約略從十三世紀啟用,在皇室的資助下逐步擴張,波蘭幾乎就靠著這座鹽礦的生產力,成為歐陸具影響力的大國(14世紀時,這座鹽礦帶來的收入約佔皇室歲入的30%)。直到工業革命及交通革新後,海鹽的取得和運輸更方便,這類鹽礦才漸漸衰退,二十世紀才停止生產。

這座鹽礦當然不只包含開採設施,還有因產業活動而衍生出的生活空間,跨越了地上和地下,形成一整片聚落,也就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遺產。礦工因為工作需要,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最深有三百多公尺深的地下,通道連起來有兩百多公里長,最精彩的設施幾乎都在地下,地面上能看見的只有礦坑的出入口和鹽礦的管理總部。

要參觀這座鹽礦,得參加定時導覽團,才不會迷失在這座地下迷宮裡。搭電梯直達地底後,就依序參觀不同隔間,有些隔間是工作區,有些則是小型禮拜堂。沿途大部分的雕像都是鹽晶雕刻的,現代蠟像則是為了營造工作場景,讓我們想像過去。

行程高潮來到聖金加禮拜堂,映入眼簾的空間令人有點頭暈目眩;礦工們在此精心雕琢出鹽晶吊燈和最後的晚餐壁畫,在燈光的照射下晶瑩剔透,華麗程度絲毫不輸地面上的一般教堂,畢竟在地底生活,不見天日的不安感,只能透過信仰尋求慰藉了。

〈應許之地〉從奶與蜜到半導體

〈應許之地〉森林不純粹只是森林

延伸閱讀

歐盟世界遺產之旅-維利奇卡鹽礦 | 歐盟和國家地理合作建置的網站,詳實介紹這座鹽礦的大小事及觀光資訊。

波蘭克拉科夫旅遊資訊 | 維利奇卡鹽礦位於克拉科夫的郊區,而克拉科夫是波蘭最重要的觀光城市之一,值得一遊。

KKDAY維利奇卡鹽礦半日遊行程 | 不想花腦筋在交通和門票上,可以直接參加這種半日遊行程。

〈應許之地〉森林不純粹只是森林

台灣是一個多山的島嶼,對山林的開發是經濟活動的一大指標。雖然台灣近來採取停止經濟性砍伐的森林政策,但在日治時期,林業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產業,造就了很多特殊地景,不僅改變了森林的樣貌,也帶動了很多聚落的發展;就連經營森林的方式,其實也一路延續到今天。

從雪山山脈、中央山脈到玉山山脈,台灣最早開始發展林業、帶給我們最多產業遺產的地方,當屬嘉義的阿里山。為了「把阿里山的木頭運下山」所建造出的設施,雖然已經不再「有用」,卻反而成為我們極力保存的文化資產。這些設施之中,目前最完整的是鐵路;不過以產業遺產的觀點來看,對鐵路的保存當然不應該只著眼於這條鐵路,而是應當擴展到山上的集材柱、高山索道,以及山下的製材所、轉運站。如此,我們才能完整看見木頭被運送的過程,也就更有辦法去想像當時林業發展的景況。

禁伐之後的阿里山,從林業基地轉型為觀光聖地,森林中的地景也變得更豐富。在開發階段的日治時期,留下貴賓館、樹靈塔等紀念設施;戰後,則有為了讓旅客方便觀賞日出而建的祝山線鐵路,居民們也在聚落區造了金碧輝煌的受鎮宮。至於所謂森林的「自然生態」,其實除了少數幾棵特地留下的巨木外,大多是砍伐之後重新種植的柳杉;這些計畫性的人造林景觀,其實也是產業遺產的一大核心。

當產業活動牽涉到整個地景的改造時,所形成的「產業景觀」,也是產業遺產的一個類別,而阿里山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。糖廠必須搭配甘蔗田來看,煤礦場必須搭配礦坑,然後再衍生到周遭聚落和交通動線;如果還能讓設施和機具維持運轉,就稱得上是最完整地保存了。

〈應許之地〉從奶與蜜到半導體

〈應許之地〉不是只有海邊才產鹽

延伸閱讀

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官網 | 林務局最近開始嘗試有系統地整合阿里山區域的林業產業遺產,可以到這看看相關資訊。

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旅遊資訊網 | 就阿里山地區的觀光資訊而言,觀光局的網站實用多了。

阿里山森林鐵路與台灣林業鐵路傳奇 | 要認識阿里山鐵路及相關歷史,就從這本蘇昭旭老師的書開始讀起。

〈應許之地〉從奶與蜜到半導體

在舊約聖經的故事中,上帝耶和華賜予了猶太人一片「應許之地」,並稱之為「流著奶與蜜之地」;在中東那樣氣候惡劣的地方,自然資源更顯珍貴,猶太人就靠著巴勒斯坦那塊土地,建立起自己的家園。由此可見,就算是宗教信仰,也需要有足夠的產業活動去支撐,才能吸引人留下。

早期對文化資產的保存,大多聚焦在宗教場所或大型建築,一方面是本來就具紀念意涵,一方面是更能呼應民族或國家的敘事。隨著史學界開始關注常民史、技術史和環境史,工業革命的相關設施也陸續引退,有關產業的場所也開始成為需要保存的對象,成為見證產業變遷的「產業遺產」。

英國的「鐵橋谷」是全世界第一個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工業革命產業設施。那邊在富含煤礦、鐵礦、石灰石、黏土等自然資源的基礎上,發展出了採礦、煉鐵、鐵匠、運輸的完整產業鏈,並造出全世界第一座鐵橋,成為具標誌性的工業革命起源地。英國之後也陸續登錄了紡織業、煉銅業、板岩業的相關場所,成為全球保存產業遺產的重鎮。

另一個型態的產業遺產是取用自然資源的產業設施,譬如製鹽廠、礦坑、造紙廠、糖廠、肉品廠等,時代可能更早,建築上可能還是古典樣式,有些可能現在還在運作。如果把這些設施和自然資源視為一體進行保存的話,就會涉及到「人地互動」的元素,就不僅會是產業遺產,還會符合文化景觀的定義,譬如糖廠與蔗田、酒廠與葡萄園等,呈現出更整體的樣貌。

一般來說,現在廣義的產業遺產,還會包含因應產業發展而建的交通設施,如運河、鐵路、橋梁;或是因發展特定產業而形成的城鎮,其中又以礦業聚落最常見。產業遺產因為講究實用,少了華麗外觀,通常比較沒辦法吸引觀光客注意;但是從歷史記憶的角度來看,產業其實一直是每個時期日常生活的焦點,或許有一天,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相關設施,也能成為文化資產保存的對象!

〈應許之地〉森林不純粹只是森林

〈應許之地〉不是只有海邊才產鹽

延伸閱讀

考古探秘:奶與蜜 | 國家地理雜誌的短文,用考古證據推敲聖經故事發生時期,巴勒斯坦到底有沒有製奶和養蜂。

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 | 滿活躍的保存產業遺產的學術性國際組織,可以看看全球各地的產業遺產都在做些什麼。

覓徑:臺產業文化路徑序曲 | 台灣最近是用「文化路徑」的概念在推動產業遺產保存,在這本書可以看到各產業有哪些地方值得保存。

〈以神之名〉我們的路在海上

倚賴海洋的島嶼國家,大概都會有類似海神的信仰;而能在宗教領域把海洋的特性展現出來的國家中,日本應該是做得最淋漓盡致的。以「海上鳥居」聞名的嚴島神社,從正殿到鳥居都坐落於潮間帶,漲潮時浮於水面,退潮時則可下到沙灘抬頭仰望規模浩大的鳥居,在潮起潮落間成為日本的地景標誌。

嚴島神社主祀的「宗像三女神」,是日本神話中即有紀載的人物,後來和對九州外海「沖之島」的自然崇拜結合,成為守護航行安全的海神。宗像大社成為祭祀三女神的總社(也被登錄為世界遺產),但知名度顯然不比嚴島神社。不過,日本神道教特殊的地方在於「萬物皆有靈」,神社裡根本不會看到這些神的具體形象,而是寄宿在「御神體」中,供人奉養。

嚴島神社的御神體,其實是神社後方的「彌山」,也是神社所在地「宮島」的最高峰;至於前面提到的宗像大社的御神體,則是日本海上的三座小島。也因此,這些御神體都是世界遺產保護的範圍,甚至才是真正的「神域」,神社反而只是一個讓人們聚集在一起行事的地方,並不是信仰對象的所在。

要抵達宮島,必須從本土搭乘約15分鐘的船前去。大概航行到一半的時候,就能清楚看見海上鳥居,矗然挺立,就像是通往整座島的入口,也反應了海路交通的重要性。鳥居是人進入神域的分界,神社是人和神的交流場所,而整座島才是御神體本身;這種以地景為媒介,把信仰和環境結合起來的思想,其實是傳統信仰常見的形式,也是和世界三大宗教(佛教、基督教、伊斯蘭教)很不一樣的地方。

〈以神之名〉那些直達天聽的方法

〈以神之名〉媽祖要回哪進香?

延伸閱讀

宮島VR導覽 | 沒辦法出國,可以透過這個網站看看嚴島神社。

日本神社解剖圖鑑 | 日本最擅長出這種圖鑑書,值得一買。

廣島縣觀光網站 | 私心很愛廣島,可以看看那邊有什麼好玩。

〈以神之名〉媽祖要回哪進香?

台灣的漢人移民主要來自福建、廣東沿海,通常會帶著原鄉信仰一同前來台灣;而明清之際,媽祖已經逐漸神格化,最終被加封為「天后」,從地區性的海神晉升為大範圍、具普世性的神祇,成為全島最重要的信仰對象之一。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清朝時期重要聚落,不過如果從宗教信仰的觀點來看,這些地方或許不一定是最重要的;以台灣媽祖信仰為例,除了台南大天后宮以外,北港、新港、大甲、白沙屯,更向是台灣的傳統信仰中心。

現在的雲林北港和嘉義新港,舊名「笨港」,在荷蘭人還沒有來到台灣之前,就已經是漢人移民和原住民的貿易據點,直到清朝時期前期,都是離海岸線不遠的河港。康熙年間(約1694年),一位和尚從湄洲島媽祖祖廟迎了媽祖金身,從笨港上岸,隨後停駐於此,由當地居民建成「笨港天妃宮」,成為今日「北港朝天宮」的前身。

在清朝時期,台灣各地的媽祖廟,大多仍和福建、廣東的祖廟維持聯繫,固定到對岸進香,建廟也是從大陸迎來媽祖金身;進入日治時期後,兩岸漸漸減少往來,仍有建廟需求的台灣人們,便從島上幾處香火特別鼎盛的媽祖廟中,分靈建廟。北港朝天宮就在這樣的背景下,成為台灣許多媽祖廟的祖廟;每年農曆三月媽祖誕辰時,大大小小的進香團都會來到北港,使北港成為全台知名的宗教聚落。

不過,「笨港」在乾隆年間,因河川氾濫,使市街一分為二,分別是北港和南港;而南港因為仍然持續水災侵襲,又搬遷到離河道更遠的新港。在這座新聚落建成的「新港奉天宮」,主張自己傳承原始「笨港天妃宮」的塑像和聖物,是真正一脈相承的正統「開台媽祖」,導致北港和新港地方上的緊張關係。經歷廟方間的各種糾葛後,目前大甲媽祖的進香是到新港,白沙屯媽祖則是到北港,彰化南瑤宮則用「會香」取代「進香」,誰都不得罪。

宗教是社會和文化上非常複雜的一種行動,宗教建築本身固然就很有可看性,但與宗教相關的種種,實際上是政治勢力、社會脈動的展現,也是精神文明真正能代代傳承的載體。

〈以神之名〉那些直達天聽的方法

〈以神之名〉我們的路在海上

延伸閱讀

北港媽、大甲媽分手30年 就因「回娘家」3個字 | 有關大甲媽祖和北港朝天宮恩怨情仇的報導。

【經典TV】古笨港遺址 | 介紹如何透過「歷史考古學」重新建構出「笨港」環境的影片。

博客來-圖解台灣迎媽祖:一生必走一次的朝拜之旅 | 介紹九大媽祖遶境的專書。

〈以神之名〉那些直達天聽的方法

這個世界上,那些最偉大的建築,通常都跟宗教脫不了關係,也是在歷史的洪流中,最容易被傳承下去的事物。而宗教的核心價值,在於回應人類無法憑證據獲知的問題,譬如天,譬如神,譬如快樂,譬如平等。

在全世界形形色色的宗教中,因應不同地方的文化和需求,宗教場所也發展出相當不同的形態和功能,但為了表達對未知領域的景仰,這些場所通常會是每個地方最顯著的地標,凝聚了各個時代人文精神及藝術創作的精華,也自然成為旅行的必訪之地。

在基督教國家中,主教座堂,或略稱為大教堂,勢必是一座城市的地標。埋葬著使徒聖雅各的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,就成為歐洲的朝聖目標,連同朝聖之路沿線教堂一起被列為世界遺產。這些和基督教發展史有密切相關的教堂,譬如耶穌誕生地的伯利恆、天主教大本營梵諦岡城、馬丁路德推動新教的起點路德城威登堡,大多都已列為世界遺產。

至於以東正教為主的東歐地區,由於東正教更強調隱修主義和神秘主義,修道院通常比教堂更精采,包括位於湖畔隱蔽清幽的馬其頓聖瑙姆修道院、保加利亞規模最大的里拉修道院、被稱為「天空之城」的希臘梅提歐拉等。同樣從基督宗教衍生出的伊斯蘭教,則有位在耶路撒冷有著金色圓頂的聖殿、伊斯坦堡的藍色清真寺等。

來到以佛教為主的亞洲,也依北傳、南傳和藏傳佛教而有不同建築的表現形式。譬如北傳佛教講究莊嚴的佛像或石窟,南傳佛教的吳哥窟婆羅浮屠在建築構造和浮雕上更為精緻,藏傳佛教的布達拉宮又有獨特的建築風格。受佛教影響的中國道教、日本神道教和印度教,也分別留下黃山嚴島神社柏威夏寺等聖地。

除了這些主流宗教,如果擴展到信仰,就還有更多和傳統信仰有關的場所,個個都是各個地方或文化的象徵之地。要走遍這些地方並非易事,但每當造訪這類的場所,心靈往往能隨著場所精神,昇華到更清晰的境界;就算沒有辦法直達天聽,至少也能在環境的洗鍊下更認識自己,這樣或許也就比較能一解心中疑惑了。

〈以神之名〉媽祖要回哪進香?

〈以神之名〉我們的路在海上

延伸閱讀

UNESCO世界遺產中心的宗教遺產網 | 主題式概覽宗教遺產的保存行動,約有20%的世界遺產和宗教有關。

宗教知識家線上百科 | 內政部建置的世界宗教資訊網,也有宗教建築的主題。

21處世界上最美的宗教建築短片 | 由國際雜誌Architectural Digest所出的影片,看完就知道有那些地方該去了。

〈創造自然〉貴族興致所在

要說中世紀到近代時期的歐洲最具影響力的貴族,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梅迪奇家族當之無愧。他們靠著經商致富後,連帶取得托斯卡尼地區的執政權力,將財富挹注於文化藝術活動,使佛羅倫斯成為文藝復興的中心。直到現在,佛羅倫斯整座城市依然環繞於梅迪奇一家留下的精神遺產;而「花園」雖然比較不為人注意,卻原汁原味保留了貴族的日常生活與景觀。

作為文化資產的花園,就跟建築一樣,也依時期和地區而衍生出不同風格。在梅迪奇家族的長期經營下,托斯卡尼地區逐漸累積出以文藝復興藝術為基礎設計的花園,後世稱為「義式花園」,影響了往後法式花園、英式花園等風格的演進。在名列於世界遺產名單「托斯卡尼的梅迪奇別墅和花園」的12處場址中,位於佛羅倫斯市區的「波波里花園」,可謂最具代表性的傑作。

波波里花園位在梅迪奇家族的統治據點「彼提宮」之後,利用地勢打造出錯落有致的視線,再透過兩大軸線佈局雕像、噴泉、競技場、方尖碑等造景,使豐富的景觀元素能形成和諧秩序,從花園看皇宮,或從皇宮看花園,都要能看出統治者的莊重,同時又能帶點藝術的高尚。

在波波里花園內視線比較開闊的地方,還能看到遠處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和領主廣場的塔樓,三處分別代表佛羅倫斯的統治者、宗教和市民生活的核心,並且都和梅迪奇家族緊密關聯。而花園雖然看似是創造自然的柔性設施,實則是創造了一種統治者專屬的興致和美學觀。

〈創造自然〉我們都是造物主

〈創造自然〉小橋流水人家

延伸閱讀

地獄 | 丹布朗寫的懸疑小說(也有拍成電影),主要場景就是佛羅倫斯,也有寫到波波里花園。

歐洲勢力最大的家族 – 梅迪奇家族,是如何崛起,最後又是如何衰敗的? | 啾啾鞋 | 看短片輕鬆認識梅迪奇家族。

2021義大利佛羅倫斯自由行全攻略|深度自助景點行程/住宿/在地美食/交通懶人包 | 非常詳細,抓大放小的旅遊攻略,有助於認識佛羅倫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