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大興土木〉要有水,就有了水

搭車往南部去,過了濁水溪以後就是綿延不絕的稻田,構成台灣中南部的主要地景。1930年啟用的嘉南大圳,北至雲林,南到台南,引用曾文溪的溪水,透過烏山頭水庫調節水源,把嘉南平原灌溉成阡陌縱橫的田園,堪稱日治時期台灣最重大的土木工程之一。

這個規模龐大、影響深遠的工程,由八田與一主導規劃;他的土木技師職涯,幾乎都是在台灣發展。他經過縝密的田野調查,並參考國外技術,決定採用離槽水庫,避免大量泥沙淤積;主壩採「半水力填築式」工法,以土石、混凝土堆出止水牆後,用水力依顆粒大小淘選出內外層,內層為細緻的不透水層,外層則留下層層堆積的砂石。這樣的工法,在世界上並不多見。

作為一個完整的水利設施,水壩和水庫只是第一步,整個水路的輸送系統也不能偏廢。不論是從曾文溪引水到烏山頭的地下引水隧道,還是密布嘉南平原,合計長達一萬多公里的水道,都屬於全亞洲屬一屬二的建設;經歷近百年歷史後,整個系統仍在農田水利會的運作下,灌溉出一片片良田。

當然,土木工程規模之大,從建造到利用都牽涉著政治問題。整個工程的建設動機,固然是殖民母國為了從殖民地獲取資源,後續也導致了水源分配、米糖相剋等問題;到底有沒有讓台灣農民真的過得比較好,也有一些經濟史上的討論。這些影響或遺緒,長遠來看也會成為文化資產的一部分,這是土木工程的魅力之一。

〈大興土木〉默默無名的一磚一石

〈大興土木〉千年運河也能找到新生命

延伸閱讀

圳流百年 | 由《故事》團隊編撰,介紹嘉南大圳的專書。

財團法人紀念八田與一文化藝術基金會 | 網站有一些關於八田與一、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的簡介。

嘉南大圳與台灣農民 | 嘉南大圳對農民影響的經濟史討論專文。

〈應許之地〉森林不純粹只是森林

台灣是一個多山的島嶼,對山林的開發是經濟活動的一大指標。雖然台灣近來採取停止經濟性砍伐的森林政策,但在日治時期,林業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產業,造就了很多特殊地景,不僅改變了森林的樣貌,也帶動了很多聚落的發展;就連經營森林的方式,其實也一路延續到今天。

從雪山山脈、中央山脈到玉山山脈,台灣最早開始發展林業、帶給我們最多產業遺產的地方,當屬嘉義的阿里山。為了「把阿里山的木頭運下山」所建造出的設施,雖然已經不再「有用」,卻反而成為我們極力保存的文化資產。這些設施之中,目前最完整的是鐵路;不過以產業遺產的觀點來看,對鐵路的保存當然不應該只著眼於這條鐵路,而是應當擴展到山上的集材柱、高山索道,以及山下的製材所、轉運站。如此,我們才能完整看見木頭被運送的過程,也就更有辦法去想像當時林業發展的景況。

禁伐之後的阿里山,從林業基地轉型為觀光聖地,森林中的地景也變得更豐富。在開發階段的日治時期,留下貴賓館、樹靈塔等紀念設施;戰後,則有為了讓旅客方便觀賞日出而建的祝山線鐵路,居民們也在聚落區造了金碧輝煌的受鎮宮。至於所謂森林的「自然生態」,其實除了少數幾棵特地留下的巨木外,大多是砍伐之後重新種植的柳杉;這些計畫性的人造林景觀,其實也是產業遺產的一大核心。

當產業活動牽涉到整個地景的改造時,所形成的「產業景觀」,也是產業遺產的一個類別,而阿里山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。糖廠必須搭配甘蔗田來看,煤礦場必須搭配礦坑,然後再衍生到周遭聚落和交通動線;如果還能讓設施和機具維持運轉,就稱得上是最完整地保存了。

〈應許之地〉從奶與蜜到半導體

〈應許之地〉不是只有海邊才產鹽

延伸閱讀

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官網 | 林務局最近開始嘗試有系統地整合阿里山區域的林業產業遺產,可以到這看看相關資訊。

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旅遊資訊網 | 就阿里山地區的觀光資訊而言,觀光局的網站實用多了。

阿里山森林鐵路與台灣林業鐵路傳奇 | 要認識阿里山鐵路及相關歷史,就從這本蘇昭旭老師的書開始讀起。

〈以神之名〉媽祖要回哪進香?

台灣的漢人移民主要來自福建、廣東沿海,通常會帶著原鄉信仰一同前來台灣;而明清之際,媽祖已經逐漸神格化,最終被加封為「天后」,從地區性的海神晉升為大範圍、具普世性的神祇,成為全島最重要的信仰對象之一。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清朝時期重要聚落,不過如果從宗教信仰的觀點來看,這些地方或許不一定是最重要的;以台灣媽祖信仰為例,除了台南大天后宮以外,北港、新港、大甲、白沙屯,更向是台灣的傳統信仰中心。

現在的雲林北港和嘉義新港,舊名「笨港」,在荷蘭人還沒有來到台灣之前,就已經是漢人移民和原住民的貿易據點,直到清朝時期前期,都是離海岸線不遠的河港。康熙年間(約1694年),一位和尚從湄洲島媽祖祖廟迎了媽祖金身,從笨港上岸,隨後停駐於此,由當地居民建成「笨港天妃宮」,成為今日「北港朝天宮」的前身。

在清朝時期,台灣各地的媽祖廟,大多仍和福建、廣東的祖廟維持聯繫,固定到對岸進香,建廟也是從大陸迎來媽祖金身;進入日治時期後,兩岸漸漸減少往來,仍有建廟需求的台灣人們,便從島上幾處香火特別鼎盛的媽祖廟中,分靈建廟。北港朝天宮就在這樣的背景下,成為台灣許多媽祖廟的祖廟;每年農曆三月媽祖誕辰時,大大小小的進香團都會來到北港,使北港成為全台知名的宗教聚落。

不過,「笨港」在乾隆年間,因河川氾濫,使市街一分為二,分別是北港和南港;而南港因為仍然持續水災侵襲,又搬遷到離河道更遠的新港。在這座新聚落建成的「新港奉天宮」,主張自己傳承原始「笨港天妃宮」的塑像和聖物,是真正一脈相承的正統「開台媽祖」,導致北港和新港地方上的緊張關係。經歷廟方間的各種糾葛後,目前大甲媽祖的進香是到新港,白沙屯媽祖則是到北港,彰化南瑤宮則用「會香」取代「進香」,誰都不得罪。

宗教是社會和文化上非常複雜的一種行動,宗教建築本身固然就很有可看性,但與宗教相關的種種,實際上是政治勢力、社會脈動的展現,也是精神文明真正能代代傳承的載體。

〈以神之名〉那些直達天聽的方法

〈以神之名〉我們的路在海上

延伸閱讀

北港媽、大甲媽分手30年 就因「回娘家」3個字 | 有關大甲媽祖和北港朝天宮恩怨情仇的報導。

【經典TV】古笨港遺址 | 介紹如何透過「歷史考古學」重新建構出「笨港」環境的影片。

博客來-圖解台灣迎媽祖:一生必走一次的朝拜之旅 | 介紹九大媽祖遶境的專書。

〈創造自然〉小橋流水人家

台灣的近世史,也就是大概17到19世紀,基本上就是漢人移民到台灣,然後落地生根的過程。在這個階段,先民們當然會帶著來自原鄉的文化來到這片土地,但也會在新的生活裡因地制宜,發展出嶄新的文化。尤其是島上的商業活動越加蓬勃後,和原鄉的往來漸漸疏遠,並在各地形成穩定的仕紳社會,帶來豐富的文化結晶。

中式園林也在這個時期,被從大陸帶到台灣。那些在地方上呼風喚雨的有力仕紳,在台灣建出同樣氣派的官邸和園林,光宗耀祖,成為商界、政界和文化的中心。其中,在板橋、新竹、霧峰和台中,各有林本源園邸、開台進士鄭用錫的北郭園、霧峰林家的萊園和鹽商吳尚新的吳園,並列為台灣四大名園。

這裡面,歷史最悲慘的是新竹的北郭園,日治時期就因為都市計劃給剷除了一半,之後又陸陸續續拆拆拆,現在什麼也沒留下;林本源園邸,也就是林家花園,大概是最幸運的,戰後有一段時間作為棚戶區,之後林家就捐給政府作為古蹟保存了;霧峰萊園雖然被家族保存得不錯,卻難逃九二一大地震的侵襲,很多地標也是後來重建的。

至於台南吳園,則隱身在市區的精華地段,雖然園林並沒有被剷除,但原本完整的「家業」已經只剩一棟西式建築「公會堂」和庭園的一部分,很難再感受到當時家大業大的派頭,但還是能稍微想像當時在亭台水邊觀賞餘波蕩漾的愜意,文人雅士們齊聚一堂的盛況,以及園林主人望向自己一手打造出的園林的自豪。

〈創造自然〉我們都是造物主

〈創造自然〉貴族興致所在

延伸閱讀

「吳園」:邊陲內地富庶氣勢的山水凝映及原鄉想望-清中葉吳麟舍家族在台灣府城的古典園林空間美學建構 | 一篇介紹吳園歷史沿革的期刊文章

中國古代園林中的自然 | 一篇分析園林如何打造自然的期刊文章

中國園林圖解詞典 | 感覺是可以認識園林建築語彙的好書

〈生活之所在〉古城的起點也是島嶼的起點

說起台灣的古城,通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台南。1624年,荷蘭在明朝的建議下,從安平登陸台灣,用從澎湖帶來的建材建了熱蘭遮城,使台灣進入航海時期的世界體系中。要注意的是,其實在這之前,台灣島上早就有原住民們的「部落聯盟」,也有各方臨時性的貿易據點,明朝也完全知道台灣這座島;只是如果以現代的標準來定義「城市」,台南大概還是最有標誌性的第一座。

在那之後,台南成為台灣的政治中心,直到清朝後期才漸漸北移,到了日治時期才確定台北為政經中心的地位。世界上很多古城都有這樣的色彩,在進入現代化時期的時候,因故被其他城市取代了首都的地位,譬如京都、龍坡邦和伊斯坦堡。去這些國家旅遊,一定不能錯過這些原本的首都,而新的首都通常就是無聊的現代化機能城市。

在台南,「三步一小廟,五步一大廟」並非誇飾,稍微在路上晃晃都能巧遇廟會或出巡,也有許多保存著古城街道紋理的街區,成為今日的觀光勝地。除了都市環境,生活方式的累積才是古城最豐富的資產,這造就了海納百川的美食,也建立起居民對歷史的認同與探詢。

目前,台灣的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並沒有針對古城制訂保護方針;比較接近的「聚落建築群」,實際上比較適用於鄉村聚落。這是因為台灣城市的更新速度真的太快,若以歐美的標準來看,稱不上有整片的古城。台南是全台唯一以地方自治條例制定「歷史街區振興」規範的城市,據此畫出古城區範圍和歷史街道。台灣其他劃定的「歷史風貌區」,則是依照都市計畫制度,主要針對土地利用和景觀外貌進行管制;舉例來說,目前在都市地區,只有在公告的歷史風貌區可以經營民宿,這正是以文化資產觀點介入都市發展的範例。

以古城觀點來經營一座城市,雖然在台灣非常少見,在國外其實稀鬆平常。包括鹿港、萬華、淡水,其實都有這樣的潛力,但這很依賴居民的自覺,也需要觀光客的支持,才能證明這是一個能帶給城市未來的途徑。

〈生活之所在〉每座古城的美妙之處

〈生活之所在〉在古城生活的難搞的人們

延伸閱讀

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相關資訊 | 雖然是補助計畫的網站,但裡面歷史街區的規劃緣由和範圍都講得很清楚!沒想到台灣有這樣的制度!台南不愧是文化之都。

台南路上觀察 | 不小心得知的一個紀錄台南街景和日常的網站。

府城的美味時光:台南安閑園的飯桌 | 一本可以從美食看出台南古城底蘊的好書,大力推薦。

〈古蹟是什麼?〉社會課本封面上的那座紅毛城

我一直記得國小某個學期的社會課本,封面就是那棟插著國旗的紅毛城;要讓一個小學生進到台灣多舛的歷史軸,從紅毛城開始談起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。

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是在戒嚴時期的1982年立法;隔年,「內政部」公告了全台第一批「第一級古蹟」,一共14處,包含:

基隆二沙灣砲台
新北淡水紅毛城
新竹金廣福公館
彰化彰化孔廟、鹿港龍山寺
嘉義王得祿墓
台南五妃廟、億載金城、台南孔廟、祀典武廟、赤崁樓、安平古堡
澎湖澎湖天后宮、西嶼西台

當時的政府是基於什麼標準,選出這些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的古蹟呢?首先,得先認識當時的政府是如何定位這個國家。1982年,政府正開始以「三民主義」取代「反共復國」──武力反攻是無望了,但大家仍然要「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」,隨時準備「統一中國」。

也因此,這份古蹟清單,基本上就是「身為中國人」所該認識的台灣島上的歷史遺跡。日治時期的建築當然沒有列出必要;能看出漢人在台落地生根的地方,才會雀屏中選。

我們現在聽到「紅毛城」,都會很直覺地反應「紅毛」就是指荷蘭人,並自動連結那座紅色牆面的堡壘,好像那座城在荷蘭人離開以後,就再也沒有變化過。然而,荷蘭人使用那座堡壘的期間,大概只佔了台灣400年歷史時期中的20年;我們現在看到的樣貌,大部分其實是英國領事館超過一百年的租用期間改建而成的,荷蘭統治時期的遺跡幾乎早已被覆蓋過去。

雖說如此,想到紅毛城,我們還是能夠一路追憶西班牙和荷蘭的殖民統治,因為我們如果想認識並記住一段時期,就得仰賴這些佐證。而紅毛城源於大航海時代的背景,正說明了台灣歷史的開端,和中國大陸有多不同。

看過台灣的案例之後,下一篇會帶大家到丹麥,認識另一座能代表國家的堡壘,並說明古蹟保存開始遇到怎樣的侷限,因而發展出更多樣的保存型態,成為更有系統的「文化資產」領域。

〈古蹟是什麼?〉「文化資產」聽起來比較文青嗎?

〈古蹟是什麼?〉莎士比亞名劇裡的那座克倫堡

延伸閱讀

淡水維基館 (tku.edu.tw) | 以淡水為核心的線上共筆平台,是一個認識淡水(當然包括紅毛城)不錯的網站。

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(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) | Facebook | 時時刻刻都在po跟文化資產有關的老照片,而且不限於古蹟。